2025年4月29日,商会潮青们以一场别开生面的 "露营音乐派对",相聚在充满野趣的营地,以草地为席、星空为幕,奏响了五四的号角与青春的乐章!大家尽情畅享共绘潮汕创意画、品鉴潮汕功夫茶、露营音乐派对、篝火自助烧烤以及趣味烟火接力游戏等丰富有趣的活动环节。活动伊始,在党支部书记林纯的引领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微党课开启。通过微党课,潮青们汲取了“精神养分”,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在心中筑牢了廉洁自律的防线,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青春血脉,让党旗在青春的征程上高高飘扬。紧接着,副会长、青工委主任姚晓芳热情洋溢地向在座的潮青伙伴致以欢迎!姚主任表示:潮青是潮汕文化的“DNA 持有者”、是时代浪潮的 “冲浪手”、更是社会价值的 “造浪者”。她鼓励潮青们以智慧为笔、热血为墨,把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的五四精神,融入到每一次拼搏、每一次突破里,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副会长、青工委主任姚晓芳夜幕低垂,营地化身为青春的狂欢舞台。潮青们的才艺如璀璨烟火次第绽放,激昂的歌声穿透星空,灵动的舞姿与篝火共舞,小潮青们也不甘示弱,童声如雏凤清鸣,萌力值瞬间爆棚!借着五四青年节的青春浪潮,为潮青伙伴陈伟彬、王梓涛奉上精心筹备的生日蛋糕,生日歌的悠扬旋律缓缓响起,为这场五四活动注入了一抹甜蜜的祝福。当晚,烟火接力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潮青们围成同心圆,依次点亮手中仙女棒,那汇聚的光芒闪耀出团结的力量,象征着潮青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这不仅是青春的呐喊,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对潮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潮青们,加油!特别鸣谢:【一叶甄茶】、【猴彩艺术画院】、【西门子家电顺德旗舰店】、【悦牧Umoo】
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潮汕不划归福建管辖呢? |
||
潮州人说闽南语,吃闽南菜,拜妈祖,但是为什么不划归胡建管辖呢?你是否有质疑过这个历史问题?不知道?没关系,咱们看看就知道了! 人种上,潮州人和福建人都是来自北方战乱的移民,都是一个爹妈的孩子。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区。至今闽南地区和潮汕地区的姓氏种类上仍有大量重叠,在名门望族上,大潮汕和大胡建基本一致甚至雷同,不少潮汕人身在潮汕,根在莆田。 潮汕话在一定程度上和福建人说的闽南语隶属同宗,都是闽粤语系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潮汕话属于小宗,闽南语属于大宗,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莆田话。福建古莆田话属于闽南语,至今福建漳州等地仍有很多人会说潮汕话,只不过是因为加入了福州话的成分,部分福建人已经不能潮汕进行比较顺畅的交流,但是从根本上,都是同样的语系,潮州大部分地区仍相当流行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大部分也可以在短暂学习后,较为精准地说闽南语。 潮州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闽菜的一部分,众人皆知的潮州卤味,蚵仔煎,粿条,福建人也有,但是只是因为潮州在行政规划上多次被划归广东,所以在一部分人看来,本来隶属闽菜的潮州菜被地缘政治强行划归粤菜。 同时,潮州人和福建人都是多信仰的人群,但是最为相似的是,由于地缘上的及其接近,两个族群都信奉妈祖,每一年都会举行大型的迎妈祖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下海平安,农业兴盛。
再来看一组数据先: 前111年,汉王朝在潮汕地区置揭阳县,隶南海郡,南海郡即广东所在。523年,饶平县、南澳县一带划回福建,注意了,这是潮汕在中央王朝统治下第一次划归福建管辖的地区。 隋朝开皇十年,590年,隋王朝罢州设县,次年,于义安县设立潮州,以潮水往复为名,潮州名始此;两年后的开皇十二年(西元592年),整个潮汕地区划回福建。 唐朝基本延续了隋朝的行政规划制度,贞观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划回福建,隶属江南道福建观察使。 唐贞观十年,西元636年,改隶属岭南道。 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划回福建,潮州先后隶属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闽州都督府和福建经略使。 唐玄宗期间,这位大神在亲政期间的开元十暨公元751年,将隶属福建一段时间的潮汕地区由从江南道(福建)改为岭南道(广东)管辖。 两宋基本沿袭唐朝制度,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即1575年,南澳岛开始分属福建,广东,设南澳副总兵,即“协守漳潮等处驻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军营。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设南澳总兵,管辖闽南、台湾、粤东海域军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岛才划给广东。 在历史上,潮汕就这样被来回割来割去,中央觉得闽粤谁势力过大就把潮汕割给弱的一方,但是大部分时间里,潮汕一直属于广东管辖。 自从嘉靖年间海禁开始后,广东逐渐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官方指定地区,此后清朝的十三行,鸦片战争期间的各种殖民地,通商口岸均选择在广东开设,加上上世纪以来的经济政策地区倾斜明显,广东已经在各方面领先福建几条街,大部分潮州人已经习惯自称广东人(尽管一句粤语都不会说),经济上的优越感已经逐渐拉大,和福建的地区合并已经不再可能。 广东也好,福建也罢,经济文化上的融合已经逐步打破地缘划分上的隔阂,这种文化上的根本认同,在一代死一代生的轮回反复中逐渐变淡,成为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