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活力潮青| 从南兴天虹到联塑集团,标杆参访×思想碰撞:百名青年企业家的“创新一日”

为深化会员企业间的交流互鉴,拓宽青年企业家商业格局与战略视野,11月4日,顺德潮汕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携手北滘青年企业家协会与龙江青年企业家协会,联合举办标杆企业参访活动。逾百位青年企业家共同走进行业领军企业——广东南兴天虹果仁制品有限公司与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探访其发展脉络与创新实践,并通过进行深度思想碰撞,共探成长之道。  商会副会长、潮青主任姚晓芳,理事、潮青副主任温慎泼,会员、潮青委员赖文科,秘书长林纯及会员、潮青代表共约30人积极参与本次联谊交流活动。探秘“黑灯工厂”的品质坚守与智造革新活动首站,学习团抵达广东南兴天虹果仁制品有限公司,作为从顺德本土崛起的食品行业标杆,南兴天虹在全球坚果领域成就斐然,其新建成的总部基地更被誉为亚洲规模领先的坚果加工食品产业高地,堪称行业“黑灯工厂”典范。青年企业家一行实地观摩烘烤生产线与大包装车间,系统了解从原料甄选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作业。参访过程中,大家不时驻足交流,深入探询企业在工艺优化、质量管控与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对南兴天虹“以品质立本、以创新致远”的发展路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领略自动化转型的智造实践随后,参访团走进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管道行业的领军者,联塑的发展历程与转型实践为青年企业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在联塑印象馆,沉浸式的展示系统呈现了管道产品在生态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生动诠释了企业“构筑美好人居环境”的使命担当。步入自动化生产车间,智能设备高效运转,机器人精准完成搬运、打包等工序,产品最终汇入立体化仓储系统,整个流程尽显智能化生产的卓越效能,令在场企业家深切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二代力量解锁创新密码随后,一场聚焦“二代力量如何解锁企业未来创新密码”的青年梦“享”讲堂如约而至。本次讲堂特邀联塑集团执行董事兼副总裁黄展雄先生担任主讲嘉宾。作为企业中坚力量的二代接班人,黄展雄先生自2012年归国后便扎根联塑,亲历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并于2025年5月正式出任执行董事,以新生代视野为企业持续注入创新活力。他以自身实践为蓝本,围绕家族企业传承、新技术融合与市场趋势洞察等维度展开深度分享。其观点凝结实战智慧与前瞻思考:创业须守正初心、广聚良才;深耕业务须扎根基层、勤调研;勇于试错,在经验沉淀中铺就成长阶梯;而实现创新破局,核心在于管理革新与认知迭代。他强调,作为青年企业家,既要坚守企业根基,更要以敏锐眼光捕捉时代机遇,在稳健经营与突破创新间寻求动态平衡。黄董句句真知灼见,尽显青年领军者的思维深度,为在场企业家带来丰厚启迪。共探青年企业家的成长之道为进一步深化交流,凝聚发展共识,活动特别设置“对话·新视野”环节。顺德潮汕商会副会长、潮青主任姚晓芳,北滘青企会长黄剑飞,北滘青企常务副会长刘建国与龙江青企会长、联塑集团执行董事兼副总裁黄展雄同台对话,围绕“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平衡”“新时代用人之道”“接班传承与创业破局的双向赋能”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碰撞思想火花。在“用人之道”的议题探讨中,黄展雄结合联塑集团实战经验,以“小语种人才定向培养+领航计划体系化赋能”为典型案例,清晰阐释了企业通过差异化人才布局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抢占发展先机的实操路径,让抽象的人才管理理念转化为可借鉴的落地方案,引发在场企业家强烈共鸣。对话现场,各位嘉宾立足自身领域进行分享,形成观点互补的多元视角:商会潮青主任姚晓芳深植潮商“敢闯敢拼、务实笃行”的精神基因,结合家族企业传承与个人创业成长的双重经历,分享了青年企业家在守正与创新中的实践智慧;北滘青企黄剑飞会长从服务青年企业家的平台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二代接班群体的传承痛点与白手创业群体的突破难点,提出针对性支持思路;北滘青企刘建国常务副会长则基于自身经营管理经验,客观分析了青年企业家在风险预判中的敏锐优势与经验短板,给出兼具理性与温度的优化建议。互动环节中,商会潮青代表陈伟彬、北滘青企常务副会长梁志锐分别围绕“二代企业家成长路径系统规划”“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中的创新策略”等实际问题提问。嘉宾们结合实战案例给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让交流成果真正服务于企业发展需求。情谊联结·青创联动活动尾声,为纪念本次相聚、延续三方情谊,顺德潮汕商会与北滘青企协会代表分别向龙江青企会长黄展雄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纪念礼品,这份心意既承载着三方的真挚情谊,更凝聚着青年企业家群体深化联动、携手发展的共同期许。  潮商向来以“聚能而兴”为精神内核,未来,顺德潮汕商会将持续以会员需求为核心,深耕“纽带”职能,打造更多有温度、有干货、有高度的跨界交流平台,让潮商精神与顺德企业家精神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动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会员单位> 佛山顺德宝林寺寺院

佛山顺德宝林寺寺院

宝林寺历史沿革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使之更为丰富多彩,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禅宗思想发扬光大,影响了后代佛教文化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悠悠历史,沧海桑田,从中原地区文化的南传,佛教文化也随之南播,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佛教文化也为群众所信奉。隋唐时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而岭南地区也佛寺广布,僧人在封建王朝的扶持下,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建立了寺院。
    惠能所传禅宗的南宗五大家,沩仰、云门、法眼三家,宋代以后皆失传,只有临济、曹洞二家并存,临济宗主张“看话禅”,即参看话头之禅;而曹洞宗则提倡“默照禅”,即寂默静照之禅。
    宝林寺传承法统,是属临济宗,宝林寺的诞生,则奠定了宝林寺在岭南佛教史上的地位。
    原顺德宝林寺位于顺德大良镇南门外凤山南麓,山如凤凰般蜿蜒绵亘,树木葱茏,苍翠峭拔,它依山傍水,景色清幽。宝林寺因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于一体在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宝藏。


1476266045124774.jpg1476266049119641.jpg


    俗语云:“未有顺德,先有宝林”,一千多年前,古太艮村,地控蛮烟,险连金陡,太艮峡穿山而过,柳波港帆樯掩映,港侧慧桥,给迷离的水光留下亭亭玉立的倩影。五代之南汉殇帝光天一年(公元942年),佛教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传播,昔有僧人在此建简朴僧舍,初名曰:“柳波庵”,庵内先建有观音殿,殿内的观音塑像相传是唐代的珍贵塑品,至宋代一直都以供奉观音为主。时至南宋,殿内建筑颓败衰落,宁宗开禧年间,重修殿堂。宋末度宗咸淳年间,禅风席卷天下,江西名僧德钦和尚,云游至此,见柳波庵背山临水,古木扶疏,且有泉水清幽之胜,即率领众徒,留居于此,并购置田产,耕作潜修,逐步扩大。柳波庵所处的太艮峡,背山绕水,面向南方,形成风水宝地,德钦主持,开创法河,登坛说法,前来听经的人渐次增多,他广泛传播禅宗要旨,引导信徒体悟佛性,将佛学发扬光大。一日,德钦早起焚香,沐浴更衣坐法。先一夕,其徒谭甲梦德钦求木龛,侵晨诣之,已寂。弟子与谭甲将其遗骸漆布傅其肉身,放进龛中,供奉于观音殿中,并书联语:“至道无言从北宋,法身不老等南华”。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拆宝林寺时,肉身被毁掉,实为憾事。
  宋元两代禅宗临济派经过长时间的调整,为明清两代的复兴打下了更为坚实的人文基础。明代末期,因时世不景,赋税沉重,柳波庵实在难以维持,故被迫将原产业典当及变卖,逐渐使僧徒四散,庵一度荒废。
   明朝万历年间,顺德龙山乡人柯离际,法号道丘,别号栖壑,经本师碧崖长老介绍,投到韶关南华寺(晋时初名为宝林寺)憨山禅师门下修学佛法。明崇祯八年,为创建肇庆庆云寺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康熙初年,肇庆庆云寺僧人元亮,字浩则,路经大良,观凤山如凤凰展翅,柳波庵如凤之口,口吐莲花,不禁心动;见此凤山胜景,他认定这是一块佛门胜地,并预言日后佛法禅宗必定在这里发扬光大,为推动顺德佛教的复兴,为弘扬临济宗的禅法,立志留庵长居。元亮深得县人敬重,他集资捐助,赎回田产,扩建庵堂,恢复寺院产业。当时庵内种植了七株参天古木,苑如西天宝林之山,元亮取其“净土七宝树”之意(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故随即将柳波庵易名为“宝林寺”。继后他在这里广栽树木,使宝林寺面貌渐渐改观。元亮对于禅宗临济的弘扬是不遗余力,这使宝林寺越加显赫。
    康熙十六年,知县时应泰(辽宁金州人,十五年任)捐俸禄赎回原田二百亩,收取田租以供养僧众,由是古刹始有生色。此其时,宝林寺经过扩建、修葺,其建筑已颇具规模,共四庭五进,盖有头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方丈说法堂、伽蓝堂、祖堂、客堂、肉身堂及僧房、库房、斋舍等十余座。天王殿供弥勒、韦驮、四大天王、关帝等,大雄宝殿供奉三方佛祖、十八罗汉、六祖慧能及地藏菩萨,客堂主要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当时有僧徒三十馀人,藏频伽经1916种,分8416卷,合414册。另外,宝林僧人重视植树绿化,保护环境,种菩提树数株,浓荫如盖,成为丛林中风水之树。
   宝林寺成为地方首刹,人们视之为胜地,每遇国家大典或开读朝廷诏令,则地方长官绅耆仍集合寺庭举礼。随后县衙在寺内增设万寿宫,供文武官员向帝、后祝寿及恭听“圣谕”。
    宝林寺作为佛教场所,历整个清代,香火兴盛,寺庙规模逐渐扩大,殿堂雄伟。寺内所植的菩提树,枝繁叶茂;还有苍劲如虬龙的榕树,掩映在绿荫之中,因而吸引众多游人香客。每逢佛诞、观音诞及每月初一、十五,附近信众,香客以及商贾来寺朝拜者络绎不绝,人海如潮。人们都说宝林寺德钦肉身最灵验,“去求肉身”遂成为当时世俗的一句口头语,此为宝林寺最鼎盛的时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禅关有路,捷足先登”是清末民初山门的对联。
    民国期间,由于连年战争,不少寺庵毁于兵火,民间佛教信仰处于自生自灭的自流状态,但是由于佛教教义深入人心,群众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结合起来形成世俗化的宗教,许多人虽非佛教徒,也乐于支持佛教活动。抗战时期,宝林寺由肇庆鼎湖高僧铁航禅师(俗称铁僧大师)主持,其为人厚道,乐善施医,享负盛名,对地方的恶势力也起了克制作用。顺德沦陷后,宝林寺驻进了日本鬼子,成了日寇的营地。同时,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也打入了宝林寺,共产党员培德和尚,深入虎穴,搜集鬼子的情报,宝林寺成了广游二支队的联络点,铁僧也不避艰难,把受伤的游击队接进宝林寺隐藏起来,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40 年代后期,国民政府省府秘书长、省政府委员岑学吕归隐潜修佛法,曾一度皈依铁僧和尚。宝林寺还有另一个僧人翁袭常,他行医济世,主治眼疾,四乡百姓求之甚众,其医德医道,深受世人所爱。
    建国初期(1950—1952),宝林寺由地方政府接管,将部分建筑划为人民解放军驻顺德部队某连的驻地,部队连长朱吉祥,与铁僧关系相当好,人民子弟兵与寺内僧侣和睦相处,为地方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候,宝林寺僧众尚有十数人,侍奉佛祖香烟,寺内佛像仍供佛信徒参拜。1951年农历三月十五日,铁僧早起诵经,不幸遭匪谋害遇难。
   1952年部队撤离驻地,政府安排了寺院右边建筑群为大良镇立第一小学校址。1955年后经破除“迷信”运动,寺内佛像和法器荡然无存,寺院改为“顺德县文化馆”,后扩大为文化公园。到90年代,原宝林寺周围土地逼仄不堪,原址修复难呈旧貌。经市委统战部宗教科接受海外内善信意见,呈报广东省宗教事务局并获批准,由市有关人士组成筹建委员会募资易地重建,重建选址在大良南郊太平山麓。
    千年古刹,历经劫难,始获新生。


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太平山宝林寺
电话:0757-22295338
管理处: 0765-22810703  / 22810723  / 22810909 / 22291920
电房:0765-22299053
邮编:528333

        QQ截图20161012170923副本.jpg


 

 

Copyright 2016 佛山市顺德区潮汕商会,潮汕文化,汕头商会,顺德商会, www.sdcssh.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72919号